- 成语名称:振动效应(-)
- 结构形式:ABCD式成语
- 组成汉字:振、动、效、应
- 成语解释: 振动效应,引起的人的生理和心理反应。振动可根据其对人体发生作用的部位,分为局部振动和全身振动;又可根据其对人体作用的方向分为与人体头足轴平行的垂直振动、与人体胸背轴平行的横向振动和与人体左右轴平行的侧向振动。振动对人体并非都是有害的,但过量的振动对人体的生理和心理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。详细解释 振动传递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共振系统。人体及其各种组织与器官都有其自身的共振频率。生物力学研究证明,人体全身垂直振动在4~8赫处有一个最大的共振峰,称为第一共振频率。它主要由人体胸腔共振频率产生对胸腔内脏影响最大。在10~12赫和20~25赫附近有两个较小的共振峰,分别称为第二和第三共振频率。第二共振峰主要由人体腹腔共振频率产生,对腹部内脏影响最大。此外,头部的共振频率约为2~30赫,心脏约为5赫,眼约为18~50赫,脊柱约为30赫,手约为30~40赫,臀和足部约为4~8赫,肩部约为2~6赫,躯干约为6赫。人体的振动传递与人体骨骼、姿势(站姿或坐姿)和座椅型式等有关。因此,在设计车辆和车辆座位时,必须考虑人体共振频率,采取减振措施,尽量避开人体共振效应。 振动界限 人体振动界限与振动源的振动频率、振幅和暴露时间有关。按其影响程度大致有4种情况: 1、感觉阈:刚刚能引起人的振动感觉的振动 2、不舒适阈:使人产生不舒适、不愉快的振动 3、疲劳阈:引起人体疲劳、工作效率降低和使人体产生生理效应的振动。对于短期的超疲劳阈所导致的生理心理反应,当振动停止后,经休息可以得到恢复 4、极限阈(或危险阈):超过人体生理心理负荷的振动。超过极限阈的振动对人体不仅引起严重的生理心理效应,还会产生病理性损害。 生理效应 一般认为,弱的振动主要引起人体组织和器官的位移、变形、挤压,从而影响其功能;强的振动引起人体组织和器官的机械性损伤,如撞伤、压伤、撕伤等;在中等强度(1~10米/秒2)软声频作用下,心率、心输出量、肺通气量、氧摄取量增加。强烈的低频振动可抑制胃肠道蠕动和消化液分泌。1~2赫的振动具有催眠作用;高频较强的振动或不稳定的振动则提高觉醒水平。长期中等强度的振动可引起头、颈、背、下肢的肌肉紧张、肌肉疲劳、活动能力下降;长期剧烈的振动可引起肌肉萎缩,肌张力下降,有时出现局部肌肉痉挛,坐骨神经痛,臀部和会阴部疼痛。大幅度的振动可引起姿势不稳而产生抓握性防御反射,更强烈的振动可使骨骼系统振动和出
相关成语大全(汉字:振 、动 、效 、应 )
振动效应其他相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