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成语名称:樟树药市(-)
- 结构形式:ABCD式成语
- 组成汉字:樟、树、药、市
- 成语解释: 樟树既为全国重要的药材集散地,同时又由于当地气候温暖湿润,雨量充沛,日照充分,土地肥沃,中药材资源甚为丰富。市区东南隅的阁皂山蜿蜒二百余里,是天然药场,据初步统计,现有野生药材近百科,品种上千个。蕴藏量逾5万公担。其中有较高药用价值的约216种。由于樟树有优越的地理条件,因而人工种植药材有千余年的历史,种植品种十分广泛,其中清江枳壳、中花吴茱萸、小红栀子和车前子四大药材就闻名全国。据文料记载,早在战国时期樟树一带百姓人家就有药材家种的探索,在唐朝之际发展迅速,枳壳、陈皮已有相当的生产规模。至宋代,樟树的袁河两岸,赣江之滨则是桔林橙园连绵不断,故当时的宰相范大成赞誉道:“芳林不断清江曲,倒影入江江水绿”。 新中国成立后,樟树的药材生产更是日新月异,五八年全县收购中药材约75个品种,7428担,金额达445780元,当年仅柑桔产量达2100万斤,荣获国务院嘉奖。六十年代初期,全县药材收购总量约34828千斤,总额达3000万元,其中有药场、药苗圃24个,种植专业技术人员108人,种植面积约2000余亩。六十年代中期,药场和药圃发展45个,群众种药面积达3000亩,仅枳壳,当年的产量就有4420担。改革开放后,樟树的药材生产更得到长足的发展。至八十年代,仅全县的枳壳树就发展到106544株,比1965年增长4.34倍,是解放初期的10倍,年产量达6000余担。九十年代,樟树市的药材生产进入如火如荼的岁月,93年被省科委列为星火基地项目,94年转为星火基地市项目,95年又由国家科委列为星火基地支柱产业项目,2000年国家科技部经专家论证,确认樟树市为清江枳壳、车前子、小红栀子的主产地,并将这几个品种列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攻关项目。到目前,全市中药材基地面积已达15.3万亩,其中公司加农户的基地面积13万亩,按GAP标准化种植的中药材基地面积达3万亩, 1000亩以上基地18个,100亩以上基地81个,地道中药材枳壳基地10个,(超15万株)。黄栀子基地29个,吴茱萸基地20个,车前子基地7个,中药材种苗基地6个。全市从事药材种植、养殖的有8900户,药农数万人,占全市农业人口的近十分之一。2004年10月,吴城乡的汇仁黄栀子基地通过国家的GAP现场验收,成为我省首批通过国家认证的中药材生产基地。2005年全市中药材年产量2.3万吨,年产值1.54亿元
相关成语大全(汉字:樟 、树 、药 、市 )
樟树药市其他相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