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成语名称:黄桑坪(-)
  • 结构形式:ABC式成语
  • 组成汉字:
  • 成语解释: 黄桑坪 - 简介 黄桑坪位于益阳市安化县奎溪镇达坳村,1600多年前,陶渊明笔下的武陵“渔人”误入“桃花源”。而张贻明在证明这个黄桑坪就是《桃花源记》原型地中所说的“社会背景这一充分必要条件”也正是指的梅山地区这一段独特的历史。 黄桑坪 - 出名原因 被称是《桃花源记》原型地 初夏的黄桑坪一派生机 1600多年前,陶渊明笔下的武陵“渔人”误入“桃花源”。当“渔人”回到“郡下”,将新的发现报告给“太守”、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,寻向所志,遂迷,不复得路。”后南阳“高尚士”刘子骥“闻之,欣然前往。未果,寻病终。”东晋陶渊明所撰的《桃花源记》以一句“后遂无问津者”结束了不足400字的全文。 “不尽其然。”在长沙工作的安化人张贻明却声称,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寻找,他找到了真正的“桃花源”。“与陶渊明写的《桃花源记》相比,益阳市安化县奎溪镇达坳村黄桑坪有20多个特征符合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。” 符合桃花源具有的特征 《桃花源记》中所描述的场景几乎处处可见 张贻明说:“《桃花源记》里说‘林尽水源,便得一山,山有小口,仿佛若有光。’你看,这不是‘山有小口,仿佛若有光’吗?”循着张贻明手指的方向看过去,可看到一束光从山坳的那一边射了过来。 张贻明指着流经水隘乡炉厂坪村的那条说,他曾经考察了溆水上游多条小溪,只有那条小溪“具备行舟的条件”。所以,他认定武陵“渔人”就是从那条小溪舍舟上岸后,沿记者所爬的山路而进入“桃花源”的。 最先进入“桃花源”的武陵“渔人”“从口入,初极狭,才通人。复行数十步,豁然开朗。”翻过山坳口,眼前立即豁然开朗。只见就在万山丛中,有一片村落“土地平旷,屋舍俨然。” 山坳口上,有一清朝康熙年间所立的茶亭。据考证,这条山路自古就是江浙一带通往云贵的驿道。同时,山坳也是武陵郡与长沙郡的分界点。按照张贻明的说法,“桃花源”当属长沙郡,由于“渔人”是武陵人士,“桃花源”才被误传在武陵郡内。 下到黄桑坪,“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”、“阡陌交通,鸡犬相闻”,俨然一个安然恬静、质朴和谐的“桃花源”……即使在深冬,《桃花源记》中所描述的场景在黄桑坪几乎处处可见。 藏在叠翠山峦中的黄桑坪有200多亩田地,38户人家、280多人。这里的房屋除了有几栋外贴白色瓷砖的小楼外,其余全是木头青瓦,清代风格依然。“我们这些村民都是500年前从溆浦迁移过来的张轼的后裔。以前,我们这里就被称为‘秦汉桃源’

第一个字为黄的成语

第二个字为桑的成语

相关成语大全(汉字: )

黄桑坪其他相关

按拼音查成语

ABCDEFGHJKLMNOPQRSTWXYZ
©2024 小娃子  版权所有  小娃子 育儿生活实用查询工具